

武城运河的形成
时云山
武城运河是就现武城辖境而言,包括原来的运河武城段和恩县段。准确地说应该叫“京杭大运河武城段”。1964年前的武城县运河段和恩县运河段的界点,大约在今甘泉村、郑口附近。今日武城运河则于县域西、北部经过,南起老城镇吕洼村,北至四女寺水利枢纽,全长62千米,沿河经过4个镇(老城、甲马营、鲁权屯、四女寺)、近50个村庄。
武城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蜿蜒的河道,与其它河段的相异之处是,它乃一个体系,附属了行洪、泄洪、滞洪、障洪的相关河堤洼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洪滞洪体系。主要有四女寺减河(漳卫新河)、武城西沙河(沿河约20个村,境内长30千米)、恩洼滞洪区和陈公堤。
黄水造百河
滚滚黄河在冲积形成千里华北大平原的同时,也造就和遗留下了这片土地上的千百条河流。它们有的已被历史堙没,有的早已改造成良田沃壤,有的成了故道、故渎,而有些仍保留下了自然河流的模样,继续发挥着灌溉泄洪的作用。
一、鬲津河(现四女寺减河,又名漳卫新河)。据《尚书、禹贡》载: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后,时常泛滥,黄水肆流,下播为九河,即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钩盘河、鬲津河、简河、洁河。《尔雅》又载:大禹率众在黄河下游自北向南先后疏浚和治理了这九条河流,其中有五条在现德州市境内,鬲津河便是其一。史语叫“大禹一生治九水,其五在德州”。
鬲津河附近有一原始部落,叫“有鬲氏”,并在这条水道上设有渡口,所以此河名鬲津河。它现在的名字叫“四女寺减河”(学名叫漳卫新河)。它是连接武城运河的下游减洪河流,源自武城运河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南泄洪闸;此河的河首5千米在武城县境内。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就发生在古鬲津河边。
二、定王河,也叫东周黄河(现武城东沙河)。春秋时,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大改道(也是大禹治水后的第一次决口改道大迁徙),史称“东周黄河”。据《武城水利志》载:这次黄河决口南起河南省浚县,由西南向东北冲经今内黄、大名、冠县、馆陶、临清、夏津;于夏津县徐庄村入武城县境,又东北经岳觉寺、两升官庄、牛庄、马言庄、仁德庄至孟庄出境入平原。原来,东沙河是恩县的境内河,1964年调整区划至今,为武城、平原两县的界河。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在华北平原上的黄河决口北冲,最后皆被导入或逼入此“大河故道”。
三、武城西沙河。公元1048年(宋庆历八年),黄河在壇州(今河南濮阳)商胡帚决口,向东北冲出一条水道,宋称“北流”。该河自濮阳向北经大名、馆陶、临清、夏津、武城,行水26年。其流经路线是:自杨庄乡大十八户村南入武城境内,经魏官屯、辛庄、韩寨、田庄到甲马营出境,复归卫运河后北流入海。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沙河是武城、恩县两县的界河。因西沙河与卫运河相邻且平行,故历来为卫运河洪水汇聚之地。据《恩县志》记载:“临清以北运河东决必先灌入沙河,而沙河水涨更无宣泄之地,一经溃决直注恩(县)洼,不决则西溢武(城)地,故河头一段堤防为两县所必争,武扒恩堵来由久矣。”河头一段系指龙湾至浮云寺(时庄后)段,低洼易涝易决。清嘉庆年间,中丞铁公判决筑堤纠纷,指令武城出土,恩县出夫,刻石为凭,立为定案。石碑原立于武属占官屯村的浮云寺旁,风雨多年,后毁坏无迹。
四、恩县洼滞洪区。黄河在长期的淤积华北平原的过程中,于武城县境内形成了一片低洼地,民称“北大洼”。隋唐时期叫“高鸡泊”,曾是窦建德起义初期藏身避兵之处。1954年被国家定为“恩县洼滞洪区”,也是千里京杭大运河最下游一个滞洪区。解放后,国家曾于1954年、1955年、1963年三次动用恩县洼滞洪。
武城运河的形成
一、屯氏河。西汉元封(汉武帝)二年(前109),黄河决于河南,向北经过大名县金沙滩镇沿卫河流到馆陶,再向北流至尖塚近(馆陶西北方,清河南偏东)分决出屯氏别河。屯氏河自别河向东,经甘陵之信乡县(在临清市北故城南),在今临清市区的东南部向东北过今水城屯,再东过今夏津县宋楼镇刘公庄村东,再东北过栾庄、丁坊村再到杨堤村东南进入黄河故道(定王河)。到汉元帝永光5年(公元前39年),“河决清河鸣犊口,而屯氏河绝”。屯氏河稳定行流70年。汉代屯氏河决出多支屯氏别河,较大的一级别河有:
1.张甲河支。此别河支流经河北故城、枣强、景县。
史上犹记“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经信成县,张甲河出焉”。此条别河与武城运河的形成关系不大,故不再赘述。
2.东阳支。屯氏别河又东,枝津出焉。东经信成县故城(今清河县西北尹才庄)南,又东北经青阳县故城(今清河县东刁楼庄附近)南,清河郡北,过青阳城南拐而北,到清河县的段沙土村、张宽村、赞固村,向东北入故城县,又东北经陵乡(军屯镇)南,又东北经武城县故城(盐厂村西南)南。入故城境后,东过张里村、赵里村北,再东过高、王行杖间。东北过于姑屯南,东过西东冯庄北,何刘屯、南召南。再东北过巩庄北,再东北过大小隋庄间,再东北过于庄东南,天水屯西北,东入卫河故道。沿河又东北经东阳县故城南,过武城甲马营北,到刘古庄再东北到西王屯村。“又东散绝,无复津径”。到隋末窦建德所开的柳沟(柳行港),大概即行东阳支到今故城镇东。它入武城后的东西流向的一段河道,后来(南宋期间)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甲马营、鲁权屯两镇的重要河段。
3.绎幕支。此别河一支过清河县西洪河村西又经其北,东北过孝义屯、张庄、董家那村东南入故城县,缘县界直北过辛堤、毛店、杨庄、水坡、石佛、要庄村西,又东北过要庄村北,又东北到八户庄西折东,在良尧北和建国村南入今运河,再沿运河向北到焕光桥(拱子桥)北,东拐入武城境(今站在运河武城新桥上北望,拐向东去的古河道还见遗迹)。东过徐庄(东徐、西徐)、后王庄,东北过仁里庄、小董王庄、赵庄(广运办属),再过四河沟联村,在翟河沟村东“分为二渎”——北支和南支。北支向东过两个肖河庄,在罗庄村东沿屯氏河西在九龙庙入大河故渎;南支在翟河沟东分为“三级分支”,最后都归大河故渎。此屯氏别河绎幕支武城境内段,隋炀帝时利用它开挖永济渠,成为武城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河段。
二、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隋书》载:“四年春(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运河史话》51页载:“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入黄河,北通涿郡”。引沁水流到今武陟县内,使沁水与淇水沟通,再疏浚和利用曹操所开凿的白沟,经内黄、馆陶、临清(当时的位置)、清河、德州(隋代为长河县)、东光,再通过青县以北,到达独流镇,再开平虏渠到天津。天津以北走桑干河直奔涿郡。
现在的武城县境就处在永济渠清河到德州的这段河道上。到底当时永济渠在武城的河型走向是怎样的呢?看由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隋朝地图,会发现今天卫运河的河道与隋朝大运河永济渠的河道,在武城境内并不是一回事儿,本不是同一条,两者是交叉的,其交叉点正是今天的武城县老城镇,具体说,是原武城县城西北侧。
(《中国历史地图集》隋代时的永济渠和今卫运河河道示意图)
隋朝永济渠开挖之后
北宋庆历八年黄河又一次决口,在武城纵断永济渠之后
宋代因黄河改道造成永济渠一带拥有众多的河道,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永济渠自南而来,过清河后即向东偏北方向奔现运河,大约在现武城拱子桥南1.5千米处,直拐向正北,流近2千米转向正东。这一段南北向的2千米河道,就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与京杭大运河最早重叠的河道,也是后来武城县城迁来河东之后的临城河道。转向正东偏北方向的永济渠,经大叼嘴、小叼嘴(原东徐、西徐村),过老城赵庄村,直奔武城镇小董王庄村,后,直驱广运办赵庄村、河沟四村,到郝王庄李古寺村(南北朝至宋朝前此为索卢县治,宋后降为礼固镇,后又演化成李固镇)。然后,河向转北,直向四女寺(当时的安乐镇)、德城而去。永济渠从过清河入武城县境(现运河河道),到四个河沟段,完全走的是屯氏别河绎幕支河线。从河沟四村到李古寺村,再转北到四女寺,是新开河道还是利用了原有的老河道,我们不得而知。永济渠经过李古寺村,并在此转向,肯定与它当时是索卢县城有关。武城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就是如此经过了武城县境(多为当时的历亭县)。其河型和路线,完全不是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两河本不是一回事,只是都经过武城县境,又在老武城县城西侧重叠了2千米左右而已。
那么,这样的隋唐大运河武城河线,又是何时改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河线了呢?为了方便表述,笔者习惯将这个武城境内永济渠河线演变成京杭大运河河线的过程叫做“归卫”(下同)。
三、武城京杭大运河——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在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武城段,南起老城镇吕洼村,北至四女寺镇四女寺村,老县城是这段运河的重要节点。在这个节点上,不仅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与京杭大运河的河线交叉,在老县城西侧重叠了近2千米,而且在永济渠演变成京杭大运河河线的时间上,老城镇南北两段也不尽一样。老城至四女寺段成型晚,而老城至吕洼段成型早些。
下面是金天会年间至金天德年间的武城附近地图。
图中明显可见,恩州已从清河附近迁至历亭县城,而永济渠尚未在老武城至四女寺段“归卫”,即永济渠过老武城后还在直东而流,沿原线路到李古寺,奔四女寺、德州。
查这段历史资料得知,恩州(宋庆历八年由贝州改名而来)迁州历亭,是在公元1134年,即金天会十二年。《中国历史地图集——金亮主南侵之战》两幅图中还显示出,公元1161年9月图上还是原永济渠河型河线,到公元1164年2月图上完成了老城镇至四女寺河段的“归卫”过程,整个武城段的永济渠(当时还没有京杭大运河)完全改成了后来的京杭大运河河型河线。此时,正是南宋“隆兴”年间,也即包括武城在内的中国北方金世宗“大定”年间。自此至现在,武城大运河的河型河线再没变更过。其实,宋庆历八年黄河北流将永济渠拦腰截断后,永济渠已废。自北流改道(26年后)后的宋熙宁年间(1068年后)始,就开始疏浚和利用北流黄河故道航运,在甲马营附近交叉屯氏别河东阳支,再北入今河北省故城县,几经曲折后于现故城县文化馆附近接通今运河(史称第五股河)。到金“大定”(南宋“隆兴”)年间,才全部“归卫”今武城运河河线。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武城境内的永济渠“归卫”呢?这可能与三个事件有关:一是公元1115年,金朝建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后急需南方的粮食物资通过运河供应京师;二是公元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黄河在河南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北)决口,向东北冲出“北流”。自濮阳向北经大名、馆陶、临清、夏津、武城、故城合卫,至青县附近入海,行水26年。行水期间特别是后期的淤塞漫溢继决时,多次纵断武城境内永济渠河道,多年淤塞不通,严重影响了朝廷漕运;三是由于永济渠西决,大水淹毁恩州城池(宋庆历8年由贝州改称),公元1134年迁恩州州治于历亭县城(原旧城),位于武城境内永济渠北侧(隋开永济渠时历亭县城在河南侧。当时,城在今高庄村南,到宋时城迁河的北侧)。二十几年后,就进行了武城永济渠的归卫。这是否与迁州有关,留与同仁商榷。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老武城以北永济渠归卫的河线,自今甲马营镇的谭庄、徐庄、甲马营至鲁权屯镇漳南镇、北郑庄附近,走的基本是屯氏别河东阳支的线路(即窦建德曾疏浚利用过的柳沟河河道)。北郑庄至四女寺一段,大概是鬲津河故道。
武城老县城以南至临清、馆陶段的“归卫”时间,可能要晚许多。有研究河北清河县油坊镇运河码头的文章称,“穿越了隋、唐、五代、宋四个封建王朝600多年的岁月风雨,永济渠逐渐湮没在泥沙之中。南宋末年淤塞断流。元至元26年(1286年,元忽必烈年间)夏天,永济渠河水汇入清河县城东部的御河,作为京杭运河的一段开始通航,始称卫运河”。
由此,得出结论:现在的武城大运河的河型河线,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河型河线,而它的形成,是由武城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河段,分两段时间实现“归卫”演变而来的。老武城经甲马营、漳南镇到四女寺段运河,约于金“大定”年间(即南宋“兴隆”年间)完成“归卫”,而老武城以南至临清河段,则是元忽必烈期间完成“归卫”。以后的元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河道线型再无改变,只是后代对河道及河圈的曲直宽窄进行了多次治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