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调小镇的“品牌之路”
□ 杨娜 兴宇 金启
早上7点,鲁权屯镇迎来早高峰。记者与德州隆达空调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伏洪彬约在鲁权屯镇宏海路。“这个就是出武城县城到鲁权屯镇的红绿灯,我们一般情况下要等两个或等三个红绿灯。”伏洪彬向记者介绍。
鲁权屯镇是全国最大的暖通空调生产基地,3600多家企业生产了全国75%的暖通空调零部件。几年前伏洪彬从济南来到鲁权屯镇,成为暖通空调行业10万从业大军的一员。
隆宇是一家空调风机风阀制造企业,在这座崭新的产业园内,记者看到隆宇和伏洪彬所从事的隆达以及另外8家企业正在共同赶制一笔1500万元的大订单。“这些企业里有做主机的,有做净化的。没合作之前一些大订单我们就望而却步,因为就算是拿得下来,工期什么的也保证不了,现在就不一样了,生产规模扩大了一倍。”德州隆宇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吉阳告诉记者。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10家企业使用同一个品牌:海创。抱团打市场,是当地暖通空调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早在上世纪70年代,鲁权屯镇暖通空调产业就开始起步,巅峰时期有相关企业5000多家。然而,一台暖通空调有3000多个零部件,主机等核心产品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大部分企业集中在风机风管等末端产品配套上,像隆宇这类风机风阀制造企业就有500多家,同质化竞争严重。“当时核心技术靠引进,核心部件靠外购,企业为了多拿订单,只走量不注重质量,大家各自为战,相互压价,不注重技术的提升。”鲁权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子璐说。
如何实现产业升级?2023年,鲁权屯镇引入北京一家智能空调控制系统开发企业成立合资平台:海创集团。并认真梳理产业链,从3000多家企业中逐一筛选,引导他们以订单、资金或技术等各自优势资源入股,打造一个新型的产业园区。“大伙共同使用海创集团这一个品牌共同对外打市场。前期谈好哪个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我们按企业要求盖好车间,来了订单统一分到车间,一个车间做一个配件,这样大家就不会有冲突。”海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宝亮介绍说。
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安下心来搞研发。但新的生产方式要求企业有更快的响应能力,以前的老旧设备就要改造升级,平均一家企业至少需要500万元,融资是个大问题。“我们为企业申请了专项债券,专门用于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改造,延长企业还款周期,最长可达30年。”鲁权屯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焦庆超说。
有了资金支持,包括隆宇在内的10家企业首批入园并陆续投产。在政府支持下,海创聘请了一支专业技术团队,团队负责人闫林,曾在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公司美国约克任技术总工程师。
“标准机组只能满足一部分客户需求,但是有些客户可能会提出更深入或者更有特点的一些需求,需要变更生产线,进行研发投入,提升我们技术,满足客户的非标定制。”海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闫林告诉记者。
很快,第一笔订单就找上了门。在一次大型项目竞标中,海创顺利拔得头筹,订单精准分配到各个车间,但其中新风机组的冷热回收效率必须达到60%以上,这让大伙犯了难。
“因为我们做出来的效果很普遍,所以就引进一些先进的制造设备,联合山东大学能源学院来一起来攻关这个项目。”闫林说。经过上万次实验,溶液式热回收盘管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冷热回收效率提升至70%,耗电量降低40%,同时还能安装在智慧楼宇空调智能系统,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海创集团的定位就是对标世界第一,从技术到品质,到品牌和它的规模化生产,现在已经极具有竞争力。所以我们更有信心,使我们鲁权屯中央空调产业在国内外占有一席之地。”海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韩文彦信心满满。
以大带小,梯度发展,鲁权屯镇新腾空出260亩土地,规划建设12.5万平方米车间,引进中小企业为海创提供配套生产。“把小散乱的企业整合入园之后,统一规划,规范生产,规范经营。把这种落后的产能淘汰,进一步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鲁权屯镇党委委员贾涛说。
如今,鲁权屯镇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主机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再到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暖通空调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附加值提升了30%,总产值达300亿元。“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把海创集团打造成我们空调行业的‘航空母舰’,打造一批与美国约克等一线品牌比上下、争高低的顶级产品,形成了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鲁权屯镇党委书记田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