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副刊
2024年11月18日

武城世家文化之——

崔氏世家

崔  杼

 

□ 时云山

 

唐初第一版《氏族志》中,清河(武城)崔氏高居榜首,在皇族陇西李氏之上。武城(清河)崔氏历史上曾位居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和荥阳郑氏之前。崔氏是令唐太宗妒忌的中古第一门阀士族。武城崔氏家族从崔琰崛起,至盛唐不落。在约700年间,几经沉浮,在乱世中顽强生存,任王朝改姓而大族地位不落。

武城县被誉为“状元之乡”,17名历史状元中崔氏占15名(另两人是中国状元第一名孙伏伽及明初状元韩克忠);15名崔氏状元中,11人出自清河郡东武城县。本文旨在探讨武城状元所在的清河武城崔氏家族,看他是如何成为史册留名的官宦(文化)世家的。

 

崔意如落籍武城及二崔分支

 

助周灭纣的姜子牙,因有功被封于齐,为齐国始君。其孙嫡出季子者,让位于兄弟叔乙,自己采食于齐国崔邑,因封地而取崔姓,季子为崔氏始祖。

齐都位于临淄。十一世后有齐国正卿崔杼者,因立嫡立幼事(前妻生崔强、崔成,后妻生崔明),引起“崔庆之乱”,“崔杼弑庄公”事件,被满门抄斩。仅崔明幸免于难,逃奔鲁国。崔明在鲁国娶妻生子崔良,至十五世孙崔意如时,崔氏得以重振,再度崛起。

齐国邹衍在稷下宫传授“五德终始论”“大九州说”,鲁国弟子崔意如受业于邹衍。齐王建八年,“齐使邹衍过赵”(司马迁《史记》),弟子崔意如随行。赵国平原君赵胜崇拜邹衍的理论学说,邀请弟子崔意如留赵。崔意如看中因燕赵、秦赵战争而荒芜的东武城大片土地,于公元前256年将崔氏迁到东武城建立家园。

崔意如隐居于东武城,步邹衍之学,雕龙于五行。约公元前245年,又为吕不韦门客,著有《应同篇》,收录于《吕氏春秋》。《应同篇》承袭了邹衍的理论学说,预测朝代更替和国土开拓,受到秦始皇的重视,拜崔意如为九卿,秩两千石,后又拜秦国大夫。西汉初,崔意如因功封东莱侯。

崔意如有二子:长子崔业,字伯基;二子崔峰,字仲牟。汉代崔业承袭东莱侯留居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饶阳店镇东南);崔峰迁居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从此兄弟两支分居两地,形成历史上的同源崔氏两大“名门望族”。

“二崔”分支后经过不断繁衍、开枝散叶,外迁发展,后形成十房,其中清河东武城崔氏六支,博陵安平崔氏四支。

清河东武城六支:1、郑州崔氏,是曹魏崔林曾孙崔悦一支的后代,崔悦四世孙崔蔚是“郑州房”的始祖;2、许州鄢陵房崔氏,是曹魏崔林曾孙崔悦一支的后代,崔悦四世孙、郑州崔氏始祖崔蔚之子崔彧是“许州鄢陵房”的始祖;3、南祖崔氏崔灵茂;4、清河大房,是始祖崔休子崔凌、崔仲文、崔叔仁三支;5、清河小房,最为煊赫,入隋唐支之始祖为崔大质;6、清河青州房,崔圆父始祖。

 

崔氏家族的辉煌与磨难

 

崔氏家族首次兴衰当在齐国的崔杼。季子有子姜穆伯,姜穆伯有子姜沃,姜沃有子姜野,姜野裔孙以邑为氏形成崔姓,姜野的八世孙崔夭为齐桓公大夫。崔氏前几代人大多默默无闻,及至崔夭子崔杼,才走出崔邑,涉足官场。崔杼为齐国正卿,辅佐齐惠王,因遭高、国两大姓贵族迫害,流亡卫国,后回国拜为卿大夫。崔杼辅佐灵公,立庄公。因维护家族尊严杀死庄公,又立景公。崔杼与前妻生有二子崔成、崔强;又与东郭姜生子崔明。崔成、崔强被左相庆封所杀,幼子崔明在慌乱中藏于坟茔中得以幸存逃亡鲁国。崔明后人崔意如在鲁国兴学崛起。

东汉末年,崔业的十二世孙、曹魏时期的崔林和崔琰在《三国志》中出现本传。此二人被公认为是清河崔氏大族形成的关键人物。武城崔氏在成为北方大姓望族的同时,家族人物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开启武城崔氏的仕宦之路。到魏晋南北朝,武城崔氏发展到鼎盛时期。

北魏时期,家学渊博的崔宏和崔浩在朝堂上扮演重要角色,北魏的官制、礼仪、音乐、法律等制度都是由崔宏制定的。崔宏死后,崔浩继承其父爵位,并且成为了北魏最有权势的大臣。但是崔浩也因此惹怒了鲜卑贵族,崔浩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其亲族几乎被屠戮殆尽直到北魏末年。崔氏避难南逃的后人崔光和崔亮两兄弟俩,依靠家学渊源再次入朝为官,并受邀回到北方进入朝廷。崔氏家族的地位得以逐渐恢复。

隋唐时期,当时天下顶尖的士族主要包括了五姓七望,分别是:清河(武城)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隋朝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由门阀士族转变为品德与才干。武城崔氏等许多门阀士族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唐朝统一后,削弱氏族势力的措施屡屡实行。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勘定的《姓氏录》改为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清河(武城)崔氏由第一降为第三。即便如此,武城崔氏仍被百姓视为天下第一流高门。

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北魏清河崔宗伯二子、崔元孙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虽然受到皇族的打压和限制,但武城崔氏家族毕竟是几百年成长起来的世家大族,靠着深厚的家学家传,迅速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科举取士形式,奋发进取,努力以学入世,仅有唐一代就涌现出10位状元、13位宰相。后又经过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的无情剿杀和宋太祖的灭族屠戮,武城崔氏家族受到致命打击,以致宋代以后再难出现状元、宰相级别的文化精英和官场巨宦。

 

崔氏祖房随县迁移遭宋太祖灭村

 

西汉崔意如落籍及崔业袭爵地,皆在武城县故地,今之河北省故城县饶阳店东南,史称“东武城”。崔氏发达后,不少族人纷纷迁出求学、做官,遂形成“武城崔氏六房”支脉。但崔氏的大部分人员还是留在了祖地——南祖房,也是历史上出人物最多的一支,一直居住在东武城附近。到唐·调露元年(679年),武城县城南移至今建国镇关庙村,崔氏南祖房等族人随县城迁移至“唐宋武城”,村名崔家庙,人称“崔家花园”。以后附近村庄也多以“庙”命名:如关庙、刘庙、宋庙、赵庙。

民间谱牒记载,崔家庙为武城崔氏居住地。崔家庙村东北有崔家花园,占地千亩。村东北还有崔氏墓群。崔家庙消失于宋代。上世纪中期墓群的石人石马还极具规模,“文革”时期被捣毁。

唐末,在黄巢起义军的打击下,武城崔氏与其他世家大族的势力遭到重创。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时期,在各国朝内、地方中的崔氏士族又纷纷崛起,参与到各国各级政权内,逐渐形成了一派政治势力。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前后53年,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坐上了皇帝宝座,才有了中原的统一。宋初,各州郡的官员基本上保持了原班人马,以世家大族崔党为首的政治势力猖獗一时。他们妄加抨击朝政阻挠皇旨推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对新兴的宋朝政权构成威胁。赵匡胤对与他一起打江山的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王政忠、刘廷让等“异姓十兄弟”尚且不放心,“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他们的官职,哪能容他人违抗圣旨异行造反。于是,赵匡胤当机立断,从朝内到地方进行了一场大清洗,世家大族崔党势力,遭到灭顶之灾。

传说,当年赵匡胤派兵血洗了武城崔氏祖地崔家庙,留在村中的男女老幼,几乎无人幸免,崔家花园也被付之一炬。在这次浩劫中侥幸生还的崔氏成员,或隐姓埋名,或流落他乡,从此,崔家庙在人间消失。

有关血洗南祖房崔家庙一事,在史书上找不到记载文字。宋初崔家庙遭屠村后的千百年间,其周边不少其他姓氏的家谱上一直赫然写着“高祖崔意如”,如建国镇冯王庄王氏就是其中之一(明朝御封文圣人王道祖上)。据说,崔家庙蒙难时,有一崔氏儿童正在冯王庄外祖父家居住,后来便依了外祖父之王姓。还有关庙及附近村庄的“姜”姓,也是源出崔氏。

 

底蕴深厚的崔氏文化

 

武城(清河)崔氏,天下甲族,形成于东汉末年,经过东晋十六国的发展,到南北朝达到鼎盛。及至隋唐,文化底蕴深厚,学术思想代代相传,其综合构成了显赫的崔氏文化。

1、良好的家风。每一个兴旺的家族,都有隐秘的精神传承,通常表现为家风。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城崔氏有严格的家风训条,经常受到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约,其成员大都事业有成,成为国家栋梁。《旧唐书·崔倕传》记载:崔氏家训有约法三章:(1)不忘记祖宗故土;(2)无真才实学不能为官;(3)为官贪赃枉法者死后不能进祖宗坟地。儒家伦理思想的陶冶奠定了崔氏家族良好的家风。

2、孝悌当先。“孝悌”是中国封建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孝悌观念由维系家庭关系,发展到维系家族关系,进而上升到维系整个社会关系。崔氏孝悌家训在整个族群中一以贯之,使家族成员谦恭礼让,恪尽职守,做忠孝礼仪之士。《北史·崔逞传》记载:堪称孝子的崔子约,五岁丧父,不肯食肉。后丧母,居丧衰毁骨立,人云:“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南齐书·崔慰祖传》记载:崔慰祖丧父不食盐,其母实在不忍心,对他说:“汝既无兄弟,又无子胤,毁不灭性,正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崔慰祖不得已食之。《旧唐书·崔邠传·崔彦昭传》记载:崔邠兄弟六人,皆居高官,侍母至孝。一天,崔邠自私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逢者,回骑避之,衢路以为荣。唐僖宗宰相崔彦昭事母至孝,虽位居宰辅,退朝侍膳,与家人杂处,承奉左右,未尝高言。崔彦昭即使身为宰辅,一身荣耀,也把孝行奉为处事原则。《唐代墓志汇编》记载:崔歆以小小年纪于洪水中救父而死,“父存于子,子死于父”,这种行为实在感人。

3、俭朴的作风。武城崔氏家族的俭朴表现的淋漓尽致。《魏书·崔宏传·崔逞传》记载:北魏崔宏政绩卓著,深得道武帝器重。拓跋氏贵族嫉妒他,诬告其贪赃枉法,道武帝派人前去调查,发现他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连老母也跟他一起食粥。道武帝得悉后,对崔宏愈加信任。道武帝丞相崔逞临终遗嘱:“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嘱咐儿子崔脩,他死后,只要穿上衣服,有口棺木藏身就够了,切不可大操大办。崔宏、崔亮、崔逞、崔从、崔群,身为宰辅,手握重权,时刻以俭约自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家传思想在家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勤奋好学。武城崔氏甲族自形成之日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好学的家风与勤奋上进的精神,代代相传。读书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极其重要,而好学不辍的读书态度与其家族长期的学识积累密切相关。《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崔林传》记载:东汉末年,崔琰少年时“性顽口讷,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后又拜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为师,学业猛进,深得郑玄赞赏。崔林“少时晚成,宗祖莫知,唯从兄琰异之”,遍通“四书”“五经”,才华横溢。崔琰、崔林开创了武城崔氏家族好学之风的先河,为崔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魏书》记载:东晋十六国前燕崔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而讲诵不废”。其六世孙崔愍任青州司马时,贼围城二百日,而读书不废。崔宏,少有俊才,号称冀州神童。虽在兵乱,犹立志笃学,成为一名满腹经纶的治国良才。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莫不贯综,研经义理,时人莫及。太武帝时任博士祭酒,赐“武城子”,擢升司徒,尚书右仆射。南北朝时期崔氏家族好学之士还有崔祖思、崔灵恩等,数不胜数。武城崔氏历史上屡遭磨难后又能强势崛起,靠的就是好学上进的传统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进入隋唐之后,科举取仕逐渐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武城崔氏这种好学的家风得到很好的发扬。《旧唐书·列传》记载的崔氏一族好学功成名就之士有:崔彦穆、崔圆、崔龟从、崔从,他们都是伏膺儒业、志尚闳博、长于礼学、苦心研学的栋梁之才。崔氏家族在强调男性成员文化水平的同时,对于女性成员的学业也同等重视。崔圆之孙女、崔彦穆之女、崔亮之女都是历览书传、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工为裁制的女中闺秀。这些女性嫁到夫家,将其家学带到新组合的家庭中,有利于家传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武城崔氏这种好学的传统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在学术、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书法艺术、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这些均记载在历史典籍中。

以武城崔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后代子孙,在漫长的家族历程中,作为独特家传文化的传承者,在保持一定经济、政治地位的同时,以鲜明的文化特征立足社会,成为文化世家大族的杰出代表。武城崔氏文化隶属于儒家思想文化,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崔氏文化普之于乡井,惠之于周郡,受到其好学不辍精神的鼓励,以及文化内涵的渗透,在周边出现了许多经天纬地的精英人才。诸如唐初状元孙伏伽,政绩卓著的张文琮、张文瓘,诗人张祜,明朝廉吏李咨等等,他们远者从儒家思想文化中吸取营养,近者从崔氏文化精神中受到激励和影响,事业有成,业绩斐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