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2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副刊
2025年02月10日

回家的路

□ 高春山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心中始终萦绕着那一条回家的路。

从武城县城到老家祝官屯,总共有38里路。从上班到今天,已连续走了36年。而在此之前,这条路只是偶尔走过。那是跟着大哥在外地上初中。每年一两次的回家,都要走这条路。记得那时,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骑着自行车驮着行囊,一步一步丈量着距离,心中满是对家的渴望。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像是在欢迎游子的归来;枝头的鸟儿欢快地鸣叫,为归途增添了一份生机。那时候感觉这条路好平整,好宽阔。骑着自行车,有一种在老家打麦场里骑行的感觉,任你驰骋,任你飞翔!

这条路有一个特殊之处:它是当时全县唯一的一条柏油公路。柏油铺设于1971年,当时自己正处在孩提时期,不知道这些油黑泛亮的路面是怎么回事?总感觉这上面的油和大人们用来粘连凉鞋的用油是一样的,便傻傻地用物件将这上面的黑油涂抹在自己穿的黑色凉鞋上,还自作聪明地认为以后自己这双鞋就不容易坏了(几年以后才知道那是沥青)。那时候,大人们也都是第一次见这种路面,不知道怎么称呼,上面黑乎乎的像是家里用来粉刷家具的油漆,所以就自作主张地给起了一个一直叫到现在的名字——“油漆路”。

这条路也确实有其不凡之处。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此路,只是线型与当今之路差异不小。1920年民国政府呈请华洋义赈会以工代赈,在原段线的基础上,动员民工筑成了土质的公路。虽然人们出行比以前便利了,但还是避免不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境况。解放以后这条路才得到了彻底的整修,路面先是加铺8厘米泥结碎砖处治翻浆,个别路段裁弯取直,沿路增建和改建桥涵数座。直到1971年铺筑15厘米的沥青路面成为武城县第一条柏油公路,来往车辆才终于可以昼夜晴雨畅通无阻。

其实这条公路总宽只有9米,沥青路面也只有7米宽。但为什么在自己的印象里,上学时走的这条路感觉是那么宽阔无比呢?这大概与当时的交通工具发展状况有关。当时全县各种机动车辆一共才有五六百辆,宽大威猛的客货汽车更是少之又少,公路上骑行半天也难得见到一辆。当时自己年纪小,刚学会骑自行车。母亲担心路上不安全,临出门时一再嘱咐我遇到汽车一定要下车推行。我也自感能力不济,前面看见汽车影子、后面听见汽车动静,大老远就下来推车步行。一路过来,下车上车虽然繁琐倒也不厌其烦。

36年前,自己在县城上了班儿,这条路走的次数更多了。这时候的我,走出校门的我,对这条路有了更多的感受。回家的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无论走多远,无论经历多少风雨,故乡始终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归来。在这条路上,我可以放下疲惫,重拾那份纯真与美好;在这条路上,我可以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前行的力量。但从另个方面,这条路又让我感觉越走越“窄”。虽然还是一如几年前的一人一“骑(自行车)”,虽然也不像几年前那样遇到汽车就殷勤地“下车礼让”,但已明显感觉到这些汽车们正在挤压自己的骑行空间,并且这种“压迫感”越来越强烈。汽车像不断线儿一样,在自己的身边穿梭不止。

这种窘况终于在1992年年底得以解决。路面由7米加宽到了10米;还从龙湾向西,摆脱了那段走了几百上千年的弯路,直接取直一步到位。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畅通无阻”的魅力。

车辆总像难缠的怪魔一样如影随形。路宽了,车也多了,道路拓宽改建的工作又随之而来,几年就来一个大变样。先是县城到酒厂段由三块板式路面改造为一块板式路面,宽度达到31米;随后这条路的西段全部改建展宽到15米;道路两边,围绕县城还各自建起了南环路和西环路。

车,更多了;路,更宽了。在这条路上,车多而有序,拥而不堵。踏上归程,仿佛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车窗外,风景飞速后退,熟悉的村落、田野渐次浮现。那由曾经狭窄的“小道”拓宽成的平坦的公路,却依然留存着往昔的记忆。当车轮缓缓停下,踏上故乡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故乡,我回来了。这条回家的路,始终留存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曾经,公路狭窄,却并不拥挤。那时车辆稀少,道路显得宁静而质朴。人们出行的选择有限,但那份简单中却蕴含着对远方的憧憬。

如今,公路宽阔,却时常拥挤。车辆如流水般在道路上穿梭,这是社会发展的有力见证。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汽车,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人们可以自由地驶向远方,去追寻梦想,去探索世界。这背后,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窄窄的公路到宽阔的大道,从寥寥无几的车辆到川流不息的车流,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在“行”上的变化,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增多,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种变化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让距离不再是阻碍,让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它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车轮飞驰,速度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却无法抹去心中那份浓浓的眷恋。回家的路,是心灵的归宿,是情感的纽带。它连接着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也连接着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憧憬。

 

(图片说明:1999年作者回家的路正在补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