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年味
□ 王书和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离别家乡在城市里生活已多年没回家过年了。而在城市过年总感觉没有故乡过年的味道,少了温馨,少了炊烟;虽是近邻,但家家门扉紧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被冰冷的水泥墙隔绝,没有了鞭炮的喧嚣,没有左邻右舍的欢声笑语,那份浓浓的年味也随着寒风远远地飘散。望着窗外霓虹灯的闪烁,我不由自主地回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它承载着我最美好、最珍贵的回忆。
一进腊月,过年的气氛由远渐近,大街小巷忙忙碌碌的人们,脸上挂满了喜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过年的味道。
穿新衣服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最奢侈的期待。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为全家人没日没夜地缝制新衣,给我做的棉衣又厚又暖,但要内穿,外面是在供销社用布票购买的深蓝色的面料,做上一件罩衫,防止棉衣脏了,影响来年再穿;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那经历岁月风霜却依旧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地缝制,针脚是那么的匀称、紧密,包含着母亲对家人无尽的爱和关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古诗,此时仿佛成为真实的画面。穿着新衣,走在村子里,心中满是欢喜和温暖。
年关将至的大集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地方。天刚蒙蒙亮,我便跟着父亲踏上赶集的路。集市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闹的就如同一场盛大的狂欢,小贩的叫卖声、空中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不宽敞的街道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穿梭在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需要的年货;卖肉的、卖糖葫芦的、炸麻花的等等,烟气袅袅,缭绕在集市上空,香味阵阵,直扑鼻腔,沁人心脾。我紧跟着父亲,眼睛却在不停地搜寻着自己心仪的东西,看到卖糖葫芦的摊位前,我驻足观看,父亲见状给我买了一支,那甜酸的味道在嘴里久久停留,酸在嘴里,甜在心里。我们走到鞭炮市场,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摊主用长长的竹竿高高挑起一挂鞭炮,在吆喝声中点燃,瞬间“噼里啪啦”声响起,孩子们都捂着耳朵,远远地站在人群后面,“两响”也不时在空中炸响。我和父亲挑选了几挂鞭炮和几十个“两响”才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
腊月扫房子是家家过年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天,全家齐上阵,进行大扫除。父亲打扫屋顶,母亲带领我们擦拭家具、门窗,每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点灰尘,半天工夫把家里收拾完,干干净净,屋子明亮了许多,焕然一新,仿佛把一年的晦气都扫出了家门。
年关将至,这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开始蒸馒头、蒸年糕等,各式各样的面食都要准备,供全家人吃到正月十五以后。蒸花馍是过年的一种习俗,花馍种类多样,有元宝、寿桃、鱼、枣糕,有的还用颜色点缀,花馍寓意在新的一年发家发财,年年有余,蒸蒸日上。蒸完面食后就要煮肉、炸年货,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厨房里散发出炸年货和煮肉的香味,弥漫着大街小巷。外焦里嫩的丸子、圆圆鼓鼓的“油香”、香嫩可口的酥肉,一样一样在锅里翻滚定型。饭桌上,一家人一边吃着一边说笑,其乐融融,心情舒畅,气氛温馨。这些炸好的年货不仅是过年餐桌上的美味,也是招待亲朋的佳肴。
大年三十,一个很庄重的仪式就是挂“轴子”(本地方言发音称“zhu子”)。挂在正屋北墙的“轴子”上写有本家族的族先和过世的亲人,“轴子”下面摆放着各式供品,有寓意年年有余的鱼,代表大吉大利的烧鸡以及一些水果,一家人站在“轴子”前,满目肃穆,父亲手持香火,家人一起跪拜,然后父亲点燃冥纸,口中轻轻念着祈福言语,桌子上的香炉里袅袅青烟缭绕升起,满屋子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充满了温暖与祥和。
年三十的下午,太阳西落,天边渐渐地铺开一幅金黄色的壮丽画卷,给广袤的大地披上一层柔和的色彩,显得那么温暖。这时,五服之内的一大家族的男人和孩子走出家门,聚集在一处显眼的地方,跪向远方,点燃冥纸,请求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回家过年,然后点燃鞭炮,再各自回家,回家的路上嘴里还絮语连连,请求爷爷奶奶回家过年。
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开始守岁。火炉里火苗正旺,映红了家人的脸庞,共享着这温馨的时光。守岁,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过去一年来的深情回顾,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大人们嗑着瓜子,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吃着花生,讲述着一年来的趣事,不时还引起全家人的哈哈大笑。守岁的夜晚时间一长,我瞌睡袭来,姊妹几个就合衣睡下;到了后半夜,窗外响起震耳的噼里啪啦鞭炮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宣告着旧年的离去,新年的到来,“两响”在空中炸响,随即绽放出绚丽的火花。我也赶快起来,迫不及待地跑到院子里,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鞭炮,瞬间院子里响起清脆的鞭炮声,放完鞭炮回到屋里,要向“轴子”磕头。母亲已煮熟了水饺,出锅后的水饺首先要供奉祖先,然后一家人才能吃。初一的水饺我们家都是素馅的,母亲说吃素饺子一年就清心、素静。说实话,我还是愿吃肉馅的。
这时,在院子里还要撒些芝麻秆或其他秸秆,要踩碎,发出“啪啪”的响声,寓意着新的一年“碎碎平安”,节节高升。大门口里面也要放一长棍,俗称“拦门棍”,主要是驱邪避灾,防止恶煞邪魔鬼祟进入家中,同时也防止财气外漏。吃饭前,我和姐妹们要给父母磕头拜年。给父母磕头拜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它承载了浓厚的亲情与尊重,不仅是对父母的祝福、感恩,更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我就穿上新衣服走出家门,先给近五服的长辈兄长拜年,然后五服之内的一大家族的男人聚在一起,再给全村的长辈拜年;有的家族人口多,二三十人在一起,浩浩荡荡,笑声不断;拜年的路上,常常会遇到别的家族,我们家族辈分在全村是比较高的,晚辈就要给我们拜年,祝福中跪下一大片,然后我们也送上祝福,此时的场景包含着浓浓的乡情;每到一家,主人都会早早地在门口迎接,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里,彼此说着问候的话语,真真切切地能感受到乡里乡亲的朴实和温暖,可谓年味十足。
我想,磕头拜年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浓浓的亲情味,现在各种洋节,名目繁多,与其相比,恐怕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节日,像我们过春节这样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走出家门,相互问候、祝福,感受亲情,而这份亲情又是任何物质无法代替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替,年的味道已发生了变化,生活在城市里感慨年味变淡了,那些熟悉的场景,那些深入内心的年味渐行渐远,没有了鞭炮的喧嚣,没有了庄重的仪式,没有了走亲访友的热情,年货网购到家,春联成了印刷品,电话微信拜年等于过年了,只留下一地寂寞,喜庆热闹的传统节日变得索然无味。
望着窗外的灯火阑珊,我思绪感慨,在这个物质丰富充盈的时代,过去的年味怕是再也不会品尝到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恰恰证明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故乡的年味也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存的记忆,或许埋藏在人们心底的某个角落,等待着后代的人们去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