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城乡村记忆
河村故事多
□ 时云山
东沙河是武城平原两县的界河,武城沿岸有十几个村庄,其中名声最著者,两生官庄也。因318省道(临武路)穿村而过,是谓武城县进出之咽喉,历来为兵家所争。这个不足千人的沿河(黄河故道)村庄,流传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
其村名之由来,就三经其变。始名“茅草庄”,系因村庄环境而得。相传,该村早在汉代时就有人居住。因地处沙岗,茅草遍地,便被人称为“茅草庄”。
再名“三井官庄”,系因水井而得。据说,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前,曾路经此地,由于人困马乏,在此村歇息。命随从打井取水,一眼井打好后,随从试饮,感觉味苦,光武帝便让取井水饮牲畜。第二眼井打好后,又试饮,感觉味咸,光武帝便让取井之水给百姓喝。第三眼井打好后,再试饮后,感觉此水甘甜无比。光武帝品之,喜形于色,遂让随从盖一琉璃宫将井保护,留作以后皇家饮用。由此,该村便更名为三井官庄。传说真伪无从考据,但此三眼井确实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三眼井才遭屯填。
后名“两生官庄”,系因二生员入仕而得。相传,清初该村有于姓两男孩,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先后考取了功名,进而入朝为官。从此,村民引以为荣,为昭示后辈,遂改村名为“两生官庄”,一直沿用至今。
两生官庄原属恩县,距恩城不远。据《恩县志》记载,古恩县景观中的“平沙落雁”和“虹桥潭影”两大景观,都在该村附近。又因该村地处交通要道,抗战时期曾修有鬼子炮楼,在此发生过杂团抗日武装围打炮楼和八路军拔除炮楼事件,俱因以往文字记述较多,故在此不再赘语。
故事先说有影形的——大槐树、玉皇庙、三眼井。
村人们谓之夸口的大槐树,今日尚存。原在一农户院中,后来公路改道,现在就位于省道路南。本来树高丈余,后因地洼填土深埋,现今地上树干部分只剩不足2米。整个槐树其围也在两抱以上,高可过丈,冠径十米开外;满树繁花,生长茂盛。槐栽何代?村里无人知晓。六十岁的老人说,其小时曾于树洞内藏迷糊。九旬老翁也讲,小时在树洞几人玩耍,盘腿“动十字”。据推断,大槐树当是明初之物。因原在民宅,缺少养护,几近枯死。近年敞露街旁,村人惜古心强,多加爱护,遂焕发生机。相传,树洞内曾有大蛇,某年被龙所抓,槐树也遭雷击受伤。话说大槐树旁有户徐姓人家,某晚其妇起夜,蹲在茅厕拉肚,就见大槐树近厕枝杈上出现一个大红灯笼,摇摇晃晃,还似有人语之声。吓得该妇提裤奔屋,语无伦次。半夜惊醒家人忙到院中查看,只见明月一轮挂在槐梢,不见了灯笼人声。某年,有外来人出大价钱要买此槐,伐之,着铁流血。人们大惊,再不敢动伐树念头。起初,大槐树旁曾有一座三间厦屋的庙宇,不供神佛塑像,只是墙壁之上彩绘人物故事,多为积善得善,作恶不得善终的劝世之意。庙宇于1955年村庄打井时拆除,而大槐树却保留至今,而且越发旺盛。现在,两生官庄人皆将大槐树视为本村风水,敬若神灵。
原来两生官庄村东有沙土高岗,岗上有座玉皇庙。这庙有些说数。相传,很早时候,沙河那时还有水流,过河需渡。一天,河东来了位老太太,要到河西。渡船人忙,一时不得摆渡。老太太不慌不忙,坐在沙河东沿,脱鞋倒土,只见一道土岗横起河中,老太太从容步岗,彩云环绕,仙乐相伴,缓缓而过。是谓玉皇奶奶显灵。顿时,周围人们吓得倒地叩拜,磕头不已。后来,人们就于玉皇奶奶过河之处修建了一座玉皇庙,常年供奉香火,以求保佑村人平安。玉皇奶奶受人香火,也经常显灵佑民。村内但有过红白事的人家,需要桌椅板凳时,就去玉皇庙烧香祷告,便可求得诸物使用一日。后来,私心之人借而不还,神灵怪罪,求物之事再也不灵。时入民国,大庙虽塌,遗迹尚存。闹鬼子时,在原庙址上建起了日伪军炮楼,姓杜的伪军队长怕得罪神灵,就于炮楼南侧起修了一座小庙,用简易院墙围起,留有南门供人出入。至今村人尤记,当时,有于姓、徐姓两家妇女负责接待安排到庙烧香人员。至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村有杨登利者,宅坐庙地,常年患病不好,遂乱求医。有乡巫言,宅占庙地是谓大凶,必须建庙才好。于是,该家就于玉皇庙原址东南(道南)建一小庙,并鸣放鞭炮披挂红绸举行贺迁仪式。这座后起的小玉皇庙,直到1983年生产责任制沙河分地时,才彻底荡平无迹。
关于该村三眼井的故事,在讲村名由来时已经提及。现在的村人补充说,当时挖井甚深,听见井底有人说话,是一位妇女给邻居借家什的声音。另据村贤解释,村有三眼古井说明过去挖井不易。前些年集体打机井时,就曾出现深入地下43米仍是沙土,不见红泥土的现象。两生官庄地处黄河故道,淤沙很深,难见胶泥土层,古时挖口水井实是不易,挖口甜水井更加不易。连挖三井,终于成功,这可能是出现三口井的真正原因,也是该村先民面对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体现。
两生官庄的故事中,有两个是确有其事而现今科学无法解释的。其一是说“旧城古有七十二洞”,有一洞经两生官庄直通大洞村(属平原县恩城镇,原名洞祀屯)。暗洞所经之地为方圆百里之内的“龙脊”,即民间所说从侯王庄到辛桥(平原地)40里地“金脊岭”。两生官庄40岁以上村人皆凿凿为证:大雨过后,总有一条先晾干的东西向“龙线”,左右还湿此先干;冬雪铺地,还是那遇雨先干的“龙脊”之上,大雪先化,白皑皑的雪地上愣愣的一条黑线,横贯东西。人传,这“龙脊”之下就是通旧城的古洞。在两生官庄村北古洞经过之处,现在还能挖掘发现焦木瓦砾,是村庄,是建筑,或是建洞护洞的什么所在?今人不得而知。
第二宗怪异之事便是该村著名的“哑巴洼”。在村东南的沙河内,有个面积百多亩的凹低洼地,经常存水,杂草遍生;水里有蛙,草中有虫。奇怪的是,蛙不鸣,虫不唱;青蛙垭口,蝈蝈无声。到底什么原因,始终是谜。所以这块洼地村人就叫作“哑巴洼”,一直叫到生产队时期。社员问队长“今天去哪儿干活?”,“哑巴洼!”。到现在,有些村民还习惯地说:哑巴洼谁家有地。谁谁去哑巴洼了。
至于两生官庄村的其它故事,多属于民间神话传说,大体与其它地方的相类。试想,一个生存在黄河故道边的村庄,周围沙岗遍地,湾坑连连,河汊纵横,蒿草过人,又矮树棵子丛生,古木乱坟成片,狐洞常见,黄狼乱窜,蛇獾现形,鬼火晃眼。俗云:深山大泽必有龙蛇。象两生官庄这样的环境,若不出兽精灵鬼那才叫怪哩。但大约也可分为几类。遇财神兽类。半夜回村,或秋里看青,或夜晚浇地,反正夜间户外活动时,遇到白兔、黑猪、黄牛类。胆小者,避之;胆壮者,追之,又总追赶不上,最后倏忽不见。其结果都是,见者无碍。再就是遇到了狐仙、黄仙,有的被请去医病,见其类有尾,甚惊,最后安全脱身,还能得点谢金。有的木匠半夜归家,遇一老者相求,让为其锛一下门槛(xian)子,说它总磕绊了小儿孙。第二天去看,见昨夜所锛皆沙岗土洞前的树棵子,知是遇狐。最为恐怖的是,夜晚遇鬼遇魔。夜来在沙河行路,前面出现一个火球乱蹦,你行它走,你停它驻,摆脱不掉。再就是夜行被魔了,总也走不出那片树林或那片坟地,累得精疲力尽,吓得汗流浃背,走不动了,干脆倚着棵树不再作为,到天明一看,整宿就围着几棵树转了。于是,吓病一场,或痊愈,或落下毛病,或者干脆口吐绿水,吓破了苦胆,死了。如此等等,虽是常听之事,但对面而谈,听村老们津津讲来,亦有许多新鲜之感。